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年名校 > 1952届高中毕业生胡筠若:教育家杨滨校长

1952届高中毕业生胡筠若:教育家杨滨校长

发布时间: 2013/11/12 14:42:00 访问次数: 3228
 

 
 
  杨滨校长的名字永远与女一中校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相联!
  杨滨校长永远与我们女一中众多校友对母校最美好的记忆相联!
  离开母校的几十年中,我们这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女一中毕业生正是带着母校在我们身上深深铭刻的女性的自尊自强、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走过风霜雨露、历经人生坎坷。
  我们永远怀着对母校的深深感恩之情回忆着在女一中读书时的成长历程,庆幸着我们能遇到那么多位学有专长、爱生敬业的老师和堪称教育家的杨滨校长。
  我于1949年考入女一中高中。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对她的学识人品、她的教育家风格,她的治校有方,仍记忆犹新。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不仅是一个为学的地方,还是教人为人的地方。我们这些学生都是身受其惠,至今铭记心中,成为我们学生时代最最美好的记忆。
  学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希望、任你鸟飞鱼跃的成长环境。那时,我们每天都怀着朝阳般的青春激情走进望虹小院,坐进东院故宫筒子河畔的教室,聆听高水平的老师们一节节的讲课。课下我们唱歌跳舞生活丰富多彩,全校的歌咏比赛定期举办,以班为单位自行选歌配乐,最后严格评审定出名次。在一次次争先的日子里,我们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早操时节,常有学生会的文体委员带领大家学跳蒙古舞、新疆舞,操场上个个手舞足蹈、兴高采烈。每年元旦前夕,学校都要组织同学在班里开联欢会,班班教室张灯结彩、一片节日喜庆。
  女一中的学生不保守、不封建。女一中男四中合唱团,女一中男八中合唱团,女一中男四中话剧团定期由两校学生共同主持开展活动。许多同学活跃在这些社团中,并从中学习着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正常的交往。
  学校领导在继承女一中革命传统方面做了很多有效工作。学校的党团组织开展多种活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学生们关心国家大事,随时代而进,积极参与当时社会上进行的政治运动,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学生中要求进步、争取入团入党尉然成风。杨滨校长也非常重视学习,要求我们一定不要忘了自己是一名学生,不能忽视或放松自己的学习任务。
  杨校长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杨校长把这些小干部推到前台,让他们出头露面,增长才干。当时,杨校长对每一届的学生会和团总支的学生干部都很熟悉,经常和大家谈心讨论问题,全然是一位大班主任,是大家可敬可亲的大朋友。应当说,读书时受到的勇于承担责任、努力服务同学的锻炼,是我们女一中的毕业生走上社会能够成为工作岗位中的骨干的重要缘由。
  1952年,我毕业后留校做了教师。
  在办校中,一定要让女一中有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是杨校长最为看重的事。
  解放初期,许多学校都找不到教俄文的老师。杨校长不仅招聘到足够的俄文教师,还硬是从市教育局那里把俄语考试第一名的倪继昌老汉给抢了来。这位旧中国驻彼得堡外交官的公子,俄文倒是顶呱呱,可根本说不好中国话。为保证教学质量,杨校长又安排了另一位老师侧重给我们讲俄文语法。杨滨校长不怕惹麻烦,引进了多位有才华,但被认为“有历史问题”,别处不敢要的人进校教书,充实教师队伍。
  杨校长深知,学校中的一流教师队伍不会自然形成,是需要培养、需要下力气去建设的。为此,她首先从多方面抓紧骨干教师的提高。至今我仍清楚记得,当时每周固定在一天的下午4点到6点,杨校长把学校有关教学的领导和全体教研组长召集到校长室,和大家一起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要求大家认真做读书笔记,定期在小组会或全体会上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应当说,一个教师,有教育基本理论的概念,在施教过程中有附合教育规律的思维和方法,是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根基。杨校长还多次聘请来华的苏联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听老师们的观摩课,组织全校教师参加大型的讲评活动。这些举措让老师们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想,增添了许多“为师重教”的新观念、新思路。
  杨校长始终关注新生力量的培养,使女一中的师资队伍充满活力,后继有人。她给新上讲台的老师立章法、提要求,有督促、有检查。做得好的一定会得到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这是当时每一位在女一中新当老师的人不会忘记的。校长常会抽查老师们上课的教案,带领教研组长和老教师去听新老师的课,之后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细致到连课堂上板书的安排、字体的工整都会涉及。学校还给新老师委派教研组内有经验的教师当“师傅”,在教学上给予具体的指点帮助。那时节,我们这些新老师、小老师无不满怀激情地上进求好,一心争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被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一支爱生敬业的老、中、青师资队伍就这样在杨校长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地形成起来。
  纵观母校历史,正是有了一位位如杨滨校长这样的既懂继承又着意于创新的办学者们,才使女一中延续了光荣传统、具有了自己的辉煌!
 
 
                                             写作于2008年9月
 

注:本文略有删减 
 
 
 
 
 
 
 
 
 
 
 
 

 
 
推荐】【字体: 】【打印】【关闭
 

本站总访问量: 131861 人次 | 最高峰 889 人在线 | 当前有 49 人在线 | 信息中心 | 管理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一六一中学 | 本站支持IPv6访问 | 技术支持:智慧创星
京ICP备1304667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397号